【告別黑美人寶典】防曬懂訣竅 

 美麗又健康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把陽光當作是“生命之源”。在陽光下曝曬可以達到殺菌,幫助人體生成維他命D的效果。隨著皮膚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漸了解暴露在波長280─320nm的中波紫外線(UVB)下,短期間會造成皮膚的紅腫發炎現象,長期而言則會使皮膚產生色斑,加速肌膚的老化並產生皮膚癌。長波紫外線(UVA;320─400nm)則會破壞皮下真皮組織,使肌膚容易鬆弛並產生皺紋,所以防曬就成了維持肌膚年輕、飽滿、白皙最重要的課題了。

 

紫外線的分類....

 

目前人類將紫外線粗略分為三種:短波紫外線(UVC;100~280奈米波長)、中波紫(UVB;280~320奈米波長)與長波紫外線(UVA;320~400奈米波長)。早期防曬品只考慮到UVB的隔離,也就是SPF值(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設定。但是穿透力更強UVA,卻以「微小的力量,明顯的滲透」方式繼續危害我們的肌膚,因此也開始重視UVA的防護。通常UVA的標示有兩種,其中PA系統的標示比例是「+」。這是日本厚生省1996年左右規定的UVA防護表示法。PA+指比未使用防曬產品前延緩2~4倍,PA++為4~8倍,PA+++為8倍以上。至於PPD、IPD系統則為歐美標示法,前者為皮膚照射UVA後兩小時仍持續存在的曬黑,後者指UVA照射後立即變黑;數值代表延長皮膚被UVA曬黑的時間倍數。PPD 2~4大約PA+,PPD 4~8約為PA++,PPD數值>8則與PA+++相當。

 

另外就是UVB的標示,也就是SPF值。通常都是以「數值」表現,例如SPF30、SPF50..等。但是到底應該選擇多少?是數值越高就一定越有保護越安全嗎?答案是:「錯」,我們知道SPF 50防曬產品的光防禦力是98%;相較之下,SPF 15是93.3%,SPF 30是96.6%,SPF 100則為99%。況且,為了達到更強的防曬作用,防曬係數越大的產品,勢必混合更多種化學/物理成份。化學成份太多樣;結果當然是更複雜的交互作用。物理成份愈厚重,毛孔堵塞的機會也隨之上升。相對於SPF 30的產品,SPF 50+的防曬產品只增加了1.4%~3.4%的保護能力,卻可能增加許多的費用與風險。再者「塗抹的厚度與防曬效果非常密切相關唷!」,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個標示SPF 50的防曬產品,使用濃度只有正確使用量的1/5時,它所提供的SPF 保護能力大約只有2;也就是原來的1/25。只有在足夠濃度(整個臉部大約是2公克)的狀態下,這個產品才能夠提供真正的SPF 50保護。

 

請你跟我這樣做…

 

紫外線照射強度會與紫外線含量、日照角度、遮蔽狀況與反射光線有關。當然防曬也是從這三方面下手,目前的基本建議是:

 

1. 儘可能使用物理性防曬行為與防曬產品:物理性防曬行為包括「戴帽子」、「撐傘」、「不透光長袖衣物」、「太陽眼鏡」、「避免陽光下行走」、「正中午不出門」與「使用純物理性防曬產品」。物理性防曬產品的優點是防曬指數多半較高且廣域(可以同時隔離UVA、UVB甚至UVC的光線波段),並且也避免了化學性防曬成份的可能刺激。由於物理性防曬成份較為濃稠不清爽,而且可能改變彩妝色澤,如果您有彩妝的需求,可以改用化學性防曬產品

 

2. 在化學性防曬產品的部份:目前市面上大多都是以化學性防曬成份為主體(適合淡妝上班族),再添加部份物理性成份。如此不增加產品的刺激性,卻可以提高產品防曬係數但卻增加化學成分滲入的機率。因此使用者部分則建議購買時選擇防滲入配方或是考慮增加隔離霜的使用可能—後者除了減少滲入機會,也降低了之後的卸除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美麗婦產科女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